从Apollo GO到萝卜快跑,历时11个月 。
从命名逻辑的变化可以看出,百度无人驾驶商业化,试图用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将Robotaxi推向普罗大众 。
2017年4月,百度宣布Apollo计划,直到去年,Apollo GO才陆续在长沙、沧州、北京的测试路段运营,今年已经在广州上线 。
今年6月,百度Apollo发布了全新一代量产的Robotaxi——Apollo Moon 。 这是北汽极狐αT车型平台的纯电动SUV和百度Apollo的第五代无人驾驶硬件系统的组合 。 这款车的成本达到了48万,其中第五代自动驾驶系统的硬件稳定运行时间能够达到20000个小时,也就是说能支持Robotaxi在5年时间里的稳定运营 。
不到一年的时间,从Apollo GO试运营,到Apollo Moon,再到8月18日百度发布全新的无人车服务平台——萝卜快跑,百度无人驾驶商业化为何突然开始加速?
而根据调查机构Yole测算,一辆成本20万美元(120万人民币)左右的RoboTaxi,如果每年日夜不停运行330天、37万公里,且每公里收费1美元(百度无人车目前收费也是6元一公里)的话,一年左右可以平衡车辆成本 。
这样看来,百度的无人车已经完全具备了商业盈利的基础条件 。
百度未来还计划不断更新RoboTaxi车型,且每一代成本都比上一代低一半,自动驾驶能力强10倍左右 。
纵观行业,自动驾驶商业落地人人在说,但真正有低成本、可量产和规模化的,非常稀缺 。
所以现在萝卜快跑推出,打破了自动驾驶叫好不叫座,烧钱无底洞的局面 。

文章插图
无人驾驶瞄准常态化出行服务此前,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副总裁、首席安全运营官魏东也提出过百度Robotaxi运营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阶段:从试验到运营 。 Robotaxi运营试验主要的任务是培养用户习惯 。
第二阶段:从试运营到“商业化运营” 。 即在一些具备规模化运营车队的城市,与政府主管部门一起,推动Robotaxi的试商业化试运营 。
第三阶段:扩大商业化运营规模,实现可循环的商业模式 。
Apollo GO相当于第一阶段,率先进入一些城市试运营并拿到许可证,同时主导了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
而Apollo Moon则推动了百度Robotaxi的商业化步伐,它解决了自动驾驶的产品化和规模化量产的问题,据了解,除了北汽极狐αT,Apollo Moon也会与其他品牌产品合作 。

文章插图
此次萝卜快跑的发布,则是百度Apollo迈入商业化运营的一次试水,但是还没有真正的进入第三阶段 。
魏东介绍,萝卜快跑会在已经开放Apollo GO的城市先进行推广,此前,Apollo GO的目标是在2023年开放30座城市,投放3000辆左右的自动驾驶车队,萝卜快跑也会按照这个方案进行推广 。
百度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今年上半年,百度智能驾驶出行服务累计服务超过40万人次,同时百度已经具备1400公里实际路况技术能力的积累,在魏东看来,这些是百度Robotaxi逐步走向规模化的运营条件已经逐渐成熟 。
同时,借助萝卜快跑的平台化运营,可以使乘客全流程的用车体验进行升级,实现前端可提供基于智能汽车特色的更多的2C增值服务 。 对于后台运营效率来讲,则可以围绕效率和基于标准化服务的角度,进行派单逻辑的设定 。
谈到与其他平台有何不同,魏东举了个简单的例子,“网约车平台以前讲派单逻辑,除了距离之外还要考虑派给哪个司机累不累,哪个司机服务质量好不好的问题,但现在百度这里是机器人,这些都不需要考虑,因为服务本身都是标准的,我只需要考虑效率最大,整体的派单逻辑和后台调度体系都变得不一样了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