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开始, 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 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 降水明显增加, 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 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 。 农谚说:“伏天的雨, 锅里的米”, 这时出现的雷雨, 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 。 也有的年份, 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 出现锋面雷雨 。 “小暑一声雷, 倒转做黄梅”, 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 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 太阳到达黄经120°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 ……暑, 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 月中为大, 今则热气犹大也 。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气温最高, 农作物生长最快, 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 抢收抢种, 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
“禾到大暑日夜黄”, 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 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 。 俗话说:“早稻抢日, 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 一天少一箩”, 适时收获早稻, 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 确保丰产丰收, 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 争取足够的生长期 。 要根据天气的变化, 灵活安排, 晴天多割, 阴天多栽, 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 最迟不能迟过立秋 。 “大暑天, 三天不下干一砖”, 酷暑盛夏, 水分蒸发特别快, 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 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 真是“小暑雨如银, 大暑雨如金 。 ”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 是需水的高峰期, 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 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 必须立即灌溉 。 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 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 。 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 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 。 农谚说:“大豆开花, 沟里摸虾”, 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 。
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 即将抽雄, 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 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
“稻在田里热了笑, 人在屋里热了跳 。 ”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 。 一般来说, 在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 中暑的人明显较多;而在最高气温达37℃以上的酷热日子里, 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 。 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骄阳似火, 风小湿度大, 更叫人感到闷热难当 。 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 平均每年炎热日就有17-34天之多, 酷热日也有3-14天 。 其实, 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 如安庆、九江、万县等, 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 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显得重要 。 另外, 夏季多种作物害虫活跃, 在高温下施药防治更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 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立春) 。 秋, 揪也, 物于此而揪敛也 。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秋天即将来临 。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 还有“秋老虎”的余威, 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 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 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 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 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 。 立秋以后, 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 晚稻移栽, 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 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 秋天开始 。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 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