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冬是几号 立冬是几号( 八 )



据记载,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 等到“立秋”时辰一到, 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 。 春季开始的节气 。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

春分, 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 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 。

每年5月5日或6日, 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 。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太阳到达黄经90°, 是“夏至”节气 。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

每年9月23日 , 是“秋分”节气 。

每年12月22日, 是“冬至”节气 。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实用价值 。 比如, 从十分流行的中医养生来看, 秋季起于立秋节气, 紧邻大暑, 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 已近立冬, 气候又干又冷 。 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 但气候却完全相反, 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 。 所以, 治病和养生简单地跟着四季走还不够, 更要跟着节气走 。

有专家认为, 尽管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 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

扩展资料: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 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 。 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 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 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 。

“分”即春分和秋分, 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 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 “闭”则是立秋和立冬,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合称“四立”, 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 。 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 。 如果八节中再选重点, 则是夏至和冬至这“二至” 。 冬至时太阳到达最南方, 而夏至刚好相反, 太阳到达最北方, 即古人所谓“日北至, 日长之至, 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 。 至者, 极也 。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二十四节气立冬”节气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 。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 那么立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立, 在古汉语里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 是终的意思, 指万物收藏 。 立冬, 就表示冬天来临了, 谷物经过秋天收晒后, 储藏入库, 动物也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 。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 远在春秋时代, 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到秦汉年间, 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 公元前104年, 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 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 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 每年运行360度, 共经历24个节气, 每月2个 。 其中, 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 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 各历时15天, 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