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如何摆脱“大促依赖症”?( 三 )


大促 , 也是在让出企业利润、快速地做大市场规模 , 和互联网行业烧钱换增长的逻辑没有什么大区别 。
尤其是这批新消费企业 , 是资本驱动型的创业 , 大多是借鉴互联网逻辑在做 , 我们更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亏钱?亏到什么时候才是终局?我们才能放心大胆地亏 。
之所以叫“战略性亏损” , 就是我们必须先明确战略目的 , 才能开始亏损 。 大部分企业只有亏损 , 没有战略 。
“知道终局在哪”不仅意味着 , 你要明确自己会烧出一个什么结果?还要明确自己怎么烧出这个结果 。
近几年 , “战略性亏损”做的最好的品牌是瑞幸 。 虽然瑞幸因为财务造假暴雷 , 但我们必须承认它在营销上的成功 。
瑞幸大部分的亏损都用在了用户补贴上 , 当时我们每天都可以拿到瑞幸打到骨折的折扣券;
而用户要想拿到折扣劵 , 就要转发瑞幸的福利小程序 , 这就形成了用户裂变;
为了提高用户裂变能力 , 当时的瑞幸雇了800多个程序员 。 让一家消费品企业 , 拥有了很强的技术实力 。
因为有这样的技术实力 , 瑞幸还开发了自己的APP , 把小程序上的用户导入APP , 形成更稳固地用户留存 。
这些打法加在一起 , 会形成一个结果:把用亏损换来的流量承接住 , 形成巨大的用户池 。
而很多新消费品牌 , 除了知道烧钱拉销量可以挺到下一轮融资之外 , 完全不理解“战略性亏损”到底要烧出一个什么结果 , 更不知道如何配置营销资源来烧出这个结果!
大促是一个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法 , 所以不能把大促简单理解为“快速提高销量的方法” , 要把大促视为“战略性亏损” 。 你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的 , 知道终亏损的终局在哪?为了去往终局我要配备什么?你才可以放手一搏!
03 持续大促的坏影响?二战时期 , 美国有个很硬核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曾经向美国的军方提议让鸽子开导弹 。 为了训练鸽子们完成任务 , 他设计了了一个箱子 , 后来被人们叫做斯金纳箱(Skinner box) 。

品牌如何摆脱“大促依赖症”?

文章插图

箱子里有一个控制食物的操纵杆 , 实验被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 鸽子只要啄一下操纵杆 , 就能获得食物;
第二阶段 , 斯金纳改变了游戏规则 。 鸽子啄操纵杆时 , 有时能吃到食物、有时不能 。
请想象一下 , 哪个阶段下的鸽子行动更疯狂呢?
答案是第二种 。 第一阶段里 , 鸽子只要啄杆就能获得食物 , 很快就感到了厌倦 。 而第二个实验里 , 因为能不能吃到食物是不确定的 , 反而激发了鸽子对获取食物的狂热!
商品打折就相当于鸽子实验中的食物 , 打折的频次越多、持续时间越长 , 消费者就会越容易丧失新鲜感 , 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
就像你走在大街上 , 看到一家全场1折起的服装店 , 第一天可能会觉得“哇 , 买买买!” , 但一个月、一年后 , 你每天路过这家店时 , 还是一样的氛围、一样的折扣 , 你还会一直想买吗?更可怕的是 , 突然有一天 , 这家店决定不打折了 , 你还会买他家的产品?
品牌如何摆脱“大促依赖症”?

文章插图

长时间的利益刺激下 , 大家会把打折当成常态 , 把不打折当成非常态 。 如此一来 , 打折就消弭了消费者购买热情 , 这是持续大促的坏影响 。
大促能起效果 , 是因为平时享受不到大促 。 就像过去的春节有“年味” , 是因为过去只有春节才能吃到肉 , 才有新衣服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