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如何摆脱“大促依赖症”?

从“战略性亏损”的视角看待大促 , 找到更多替代大促的方式 , 重塑消费者购买活力 。
今年双11最大的新闻 , 竟然是双11的“消失” 。
其实 , 2021年的天猫双11交易额有5403亿 , 比起去年的4982亿 , 提高了整整421亿元 。 421亿的增长额看似霸气十足 , 但如果我们回看2019年的天猫双11 , 当时的交易额是2684亿 , 2020年比2019年涨了2298亿!

品牌如何摆脱“大促依赖症”?

文章插图

?? 2021、2020、2019天猫双十一交易额
也就是说 , 天猫今年的双11只增长了7.7% , 而去年的双11却增长了46%!
双11当然没有真的“消失” , 但它的的确确被稀释了!
因为国家重拳反垄断 , 商家不再被迫“二选一” , 天猫的双11变成了全行业的双11;
因为商家在各个电商平台参与双11 , 于是大家纷纷“抢跑” , 用预售锁定双11流量 , “双11大促”彻底沦为“11月大促”;
再加上直播的普及 , 以前的双11等于“全年最低价” , 而现在的双11只是“全年最低价之一” 。
分流的活动平台、拉长的预售周期、不再稀有的低价 , 这一切不仅稀释了双11的流量 , 还稀释了我们对双11的感知 。
双11的“消失” , 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大促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在大幅下滑 。 所有品牌都要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做一个不靠大促活着的品牌?”
01为什么你会离不开大促?你每天都在追赶促销节点 , 但是否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大促到底有什么用?”
如果我这么问你 , 你的第一反应是:因为消费者想占便宜 , 大促可以马上拉高销量啊 。
但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有的 。
企业离不开大促的另一个原因是:全年不停歇的大促活动 , 还起到了“消费提示”作用 , 可以让消费者“想起来买我” 。
简单点说:大促是拉客的由头 。
如果一年只有双11搞大促 , 全年的营销就显得寡淡了些 。 企业的日常动销靠什么拉动呢?大部分人能想到的最偷懒的方法就是搞促销 , 用不停地促销来唤醒消费者关注自己 。
当电商崛起后 , 电商平台为商家规划好了所有的节点促销活动 , 商家只要“搭便车”就好了 。
尤其是当你的竞争对手选择在三八节搞促销活动 , 你为了不掉队 , 也马上搞自己的三八节促销 。 尾部的商家看头部品牌这么搞了 , 也紧跟其上 , 于是整个行业都被一个个促销节点卷入其中 , 谁也不敢先撤下兵力 。
渐渐的 , 商家的营销节奏开始被平台方所裹挟 , 丧失了自己的“流量主权” 。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件事:平台的增长逻辑和的商家的增长逻辑 , 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
平台之所以是平台 , 它就必须做到海南百川、包容一切 。 所以 , 对于一个平台而言 , 它是很难有自己的品牌态度的 。
当年 , 唯品会打了一些高大上的slogan , 最后发现最好用的还是“天天有3折” 。
我们再看天猫、百度和抖音这些大平台的slogan , 基本都是“生活”流派 。
天猫:理想生活上天猫;
百度:百度一下 , 生活更好;
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
“生活”是一个大而全、却没有态度的关键词 。 唯有这样不痛不痒的词汇 , 才能相对精准地描述一个平台 。
平台很难拥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 , 一般只能做到真善美的普惠价值 , 用户对平台也就没有任何的情感依附和心理偏好 。
一般而言 , 用户选择一家平台、不选择另一家平台的依据 , 就是这个平台带给他的实际好处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