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 刘半农创建的第一个汉字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
 
这是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用白话文写的一首散文诗《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段落 。
 
这首诗是中国近代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很多人以为这是刘半农在对恋人的思念,实际上是他个人为了抒发思乡感情与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以“她”为物件写出的情诗 。
 
这样优秀的诗篇流传开来后却遭到了非议,并在中国文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
 
而刘半农本人竟然也因为这首诗被骂了数年甚至不敢出家门 。
 
一首抒发思乡爱国的诗怎么会惹来谩骂?罪魁祸首就是诗中那个“她”字 。
 
原来“她”字我们现在人人都使用,可在此之前是不被用来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正是刘半农将“她”带进了大众视野 。
 
那么刘半农是如何“发明创造”了“她”字呢?一个“她”字又为何给他带来了骂声?

1920年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 刘半农创建的第一个汉字

文章插图
(刘半农)
 
 
今天来给大家聊聊刘半农与“她”的有趣故事 。
 
一、“她”的诞生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字半农,以字行于世,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
 
他曾参军入伍参加过辛亥革命,因不满军队中的腐败混乱,从而弃武从文,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推动新文化运动 。
 
后来受蔡元培的大力邀请担任了北京大学法科预科教授,也成为了《新青年》的编辑 。
 
在此期间,刘半农成为了最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人之一,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当初刘半农为了填饱肚子,还做了不少翻译的工作,把国外优秀的诗歌、小说、戏剧翻译成中文,让不少中国年轻人读到了西方的文学作品 。
1920年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 刘半农创建的第一个汉字

文章插图
(《新青年》编辑们,左一:刘半农)
 
 
1917年,刘半农在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时,发现英文当中专门用来指代女性第三人称的“she”在中文里面找不到对应的字 。
 
原来,英文中是用“he”和“she”专门来区分男女的第三人称的,而中国当时都是用“他”来指代第三人称不分男女的 。
 
在一些古文中,为了区分男女的第三人称,会用“伊”来代替“他”专门指女性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1920年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 刘半农创建的第一个汉字】这个“伊人”本来是男女都可以用的,但后来女子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伊人”就成为男性文人对自己恋人的称呼,“伊”也渐渐成为了女性的第三人称 。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便是经常用“伊”来指女子 。
 
可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白话文,所以还是要用“他”来作为第三人称,刘半农在翻译外国文学的时候就觉得男女都用“他”会造成故事的混乱不堪,一时之间分不清这个“他”到底是谁 。
1920年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 刘半农创建的第一个汉字

文章插图
(《改革》的部分摘选)
 
 
于是,刘半农便创造性地提出要用“她”这个字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和“他”区分男女 。
 
刘半农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