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1)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1〉则全,枉〈2〉则直,洼则盈,敞〈3〉则新,少〈4〉则得,多则惑〈5〉 。是以圣人抱一〈6〉为天下式〈7〉 。不自见〈8〉,故明〈9〉;不自是〈10〉,故彰〈11〉;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注释】:
〈1〉曲:弯曲 。〈2〉枉:不正直 。〈3〉敝:陈旧 。〈4〉少:少欲 。〈5〉惑:迷惑 。〈6〉抱一:执守为唯一 。〈7〉天下式:天下的法则 。〈8〉自见(jian):自执已见 。〈9〉明:明智 。〈10〉自是:自以为是 。〈11〉彰:明显,易于识别 。
译文:
委曲则能求全,矫枉则能正直,低洼则能充盈,陈旧则能更新,少欲则能得到,多欲则被迷惑 。因此圣人执守道作为治理天下的唯一法则 。不自执已见,所以明智;不自以为是,故善恶能分清;不自我夸耀,就能获得功劳;不自尊自大,就可保持长久 。唯独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也没人能与之相争 。古代流传的所谓委曲求全的故事,并非是虚传啊!而是真实承受了委曲才得以保全的事例 。
读后感:
承受委曲才能保全,矫枉过正才能伸直,只有低洼处才能充盈,陈旧的东西才能换新,不贪则能得到,多贪则不知所措而被迷惑,这是道的正反辨证道理 。因此圣人将道(国家的法规)作为治理天下的唯一原则 。不自执己见,能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不自以为是,能采纳各方面好的建议,就可善恶分淸;不自我夸耀,保持谦虚低调,就能获得人民给予的功劳;不自尊自大亲民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持长久 。圣人是不会与人相争的,所以天下也没人能与他相争 。古代流传的所谓委曲求全的故事,并非虚传啊!而是真的承受了委曲才得以保全的事例 。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1〉不终朝,骤雨〈2〉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注释】:
〈1〉飘风:狂风 。〈2〉骤雨:暴雨 。
译文:
少说政言政令合乎自然 。因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是谁这样的呢?天与地 。天地的狂风暴雨尚不能持久,而何况人为的政言政令呢?所以从事于以道为原则的人,他的原则同于道;以德为行为准则的人,他的准则同于德;失去道德的人,他的原则及准则同于失去道德 。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去道德的人,失去道德也乐于得到他;诚信不足,就有人不信任他 。
读后感:
君王若能少说政言,少发政令则合乎自然 。因天地的狂风暴雨都不能持久,而何况人为的政言政令呢?政言政令如过于随意和滥用,则会使人们不知所措而产生反感,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们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失去了公信力 。所以以道为治理原则的人,他的治理原则就是道(国家的法规);以德为行为准则的人,他的行为就符合德;失去了道德的人,他的治理原则及行为准则就等于没有道德 。所以道也愿意得到符合它的人,德也愿意得到符合它的人,失去道德也愿意得到符合它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诚信不足,人们就会不信任他 。
第二十四章.
原文:
跂〈1〉者不立,跨〈2〉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3〉也,曰余食赘形〈4〉,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5〉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