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古文赏析及注释 论语全文原文及翻译注释( 七 )


(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14·36 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孙 。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
(2)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
(3)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
(4)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 。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 。”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 。“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原文】
14·37 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2)矣 。”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
(2)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 。”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
【评析】
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 。
【原文】
14·38 子路宿于石门(1) 。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 。鲁国都城的外门 。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
【原文】
14·39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4),浅则揭(5) 。”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
【注释】
(1)磬:音qìng,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 。
(2)荷蒉:荷,肩扛 。蒉,音kuì,草筐,肩背着草筐 。
(3)硁硁:音kēng,击磬的声音 。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
(5)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 。“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
(6)末:无 。
(7)难:责问 。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 。(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 。”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