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海清的“知苦”人生( 六 )
***
拍完《双面胶》 , 海清觉得 , 滕华涛不会再找自己拍戏了 , 哪有这么不识相的女演员 , 不给导演面子 , 剧组的聚会从不参加 , 后来还跑去生孩子 , 宣传期也不见人影 。 但生完孩子 , 她接到的第一个剧本还是来自滕华涛 , 《王贵与安娜》 。
她并不喜欢这个剧本 。 当时的她 , 觉得爱情是至高无上的 , 安娜怎么可以不为爱而是为了生存、为了生活 , 听她妈妈的跟王贵在一起 , 她不理解 , 也不喜欢安娜 。 但又不想辜负滕华涛的诚意 , 最终还是接了 。
作为演员 , 她陪着安娜从小走到大 , 从年轻走到年老 , 「这个东西改变我 , 后来我发现婚姻就像六六说的 , 婚姻就像混凝土 , 它把很多东西混在了一起 。 」
这部戏的影响持续了很久 , 海清好像越来越明白了一些事情 , 关于现实、爱情 , 还有婚姻 。
后来 , 在接受视频节目《立场》采访时 , 她说:「爱情也是无常的一种……有的时候觉得找到爱情和不找到爱情都是一样的不幸 , 因为我见过非常相濡以沫的夫妻到了老 , 一方走掉 , 另一方生不如死的状态 , 我特别难过 , 我在想 , 这是好还是不好 , 这就是生命的无常 。 」
***
海清的母亲那一脉 , 是南京著名的望族 , 姓甘 。 甘家大院 , 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 , 说是九十九间半 , 实际上有162间房 。 后来归了国家 , 现在是南京民俗博物馆 。
甘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 , 到了民国 , 是昆曲、京剧世家 , 梅兰芳跟甘家公子们是好朋友 , 黄梅戏大师严凤英 , 也曾是甘家的三少奶奶 。
甘家都是读书人 , 清朝时藏书已有十多万册 , 后来专门修了一栋藏书楼 , 取名「津逮楼」 。 从清朝到民国 , 一代代甘家人不断重印当年津逮楼的藏书 , 保留其规模 。 直到1949年 , 津逮楼藏书开始流散分割 , 现在已经片纸无存 。 这段历史曾被《新华日报》评为「藏书史上惊心动魄的一段往事」 。
原来有多少富贵与荣耀 , 后来就有多少凋零 。 南京大屠杀前 , 海清的外婆还用着佣人 , 孩子有奶妈照顾 , 后来 , 一大家子逃到重庆 , 再回来 , 就都没了 。 海清的妈妈出生时 , 日子已经很苦了 , 「有段时间因为我外婆养不了她 , 都把她送到亲戚家去养 , 后来吃得很不好 , 就得了肾病再回来 。 」
家族过往 , 海清从小就知道一些 , 比如 , 那一长条房子原来是外公家的 , 后来又不是了 。 当时不觉得这有什么 , 长大后再回想 , 这或许多多少少地制造了一些不安全感 , 因为 , 「我从小就觉得很多事情都在变化」 。 所以 , 她天生执着于「要」 , 因为 , 希望有东西可以是固定的 。
现在再看家族往事 , 还有后来自己经历的 , 她越来越明白 , 一切都会变 , 「其实你从来没有得到过 。 」
***
海清的外婆一生都保留着大家族的教养 , 直到90岁 , 见人之前还要画眉毛和眼线 , 擦口红 。 头发白了 , 就用睫毛膏把鬓角染黑 , 两天洗一次 。 麻烦 , 但漂亮最要紧 。
妈妈工作忙时 , 外婆回来照看海清 , 教她认字 。 别人教认字 , 都是「天、地、人」开始 , 但外婆不 , 她教给海清的第一个字是「美」 。 美字多难写啊 , 但她要让这孩子一生记住这个字 , 要美 。 要体面 。
后来 , 明白了人生是苦的 , 海清对美也有了不同的理解 。
读小说《双面胶》的开头 , 这么写上海媳妇儿胡丽鹃:「胡丽鹃很爱笑 , 笑起来连粉红的牙龈都会很敞亮很放松地钻出她薄薄的嘴唇 , 连同有点暗黄的四环素牙 , 一起暴露于人眼前 。 」海清想 , 这不就是我吗?她觉得这个角色好美 。
演了没几天 , 她就给黄磊发短信:「师父 , 我第一次觉得角色的种子在心里发芽 , 结果 , 要开花 。 」
后来她在《追捕》里演兰心茹 , 一个无辜的、懵懂的、因为爱人被迫卷入谍战的女人 。 制作快结束时 , 她在微博里写:「我爱这两个自我并非很完善的人 。 」她喜欢有瑕疵的角色 , 带点儿悲剧色彩 , 有毛边儿 , 身上多少有点空缺 , 「我喜欢演人身上的人性 , 而不是神性 。 」她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