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程 情感培训师( 八 )


新京报:在整个大的教育领域中 , 这本书聚焦的是儿童的情感教育部分 。然而 , 无论是在教育研究领域 , 还是在日常教育实践中 , 对儿童情感的关注似乎一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 , 随着中小学生群体中抑郁检出率的升高 , 儿童的情绪乃至情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从历史上看 , 儿童的情感是从何时开始受到关注的?以及 , 为什么这一议题长期以来被边缘化呢?
刘湘燕:的确 , 在教育实践领域 , 长期以来我们可能一直把儿童当成需要改造的“客体” 。英文“教育学”(Pedagogy)翻译过来就是“教孩子的科学”(The science of teaching children) ,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教育学在很长的时间里 , 都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这个问题 。因而我们会用奖惩制度 , 也会有把孩子当成一张白纸的说法 。很多老师可能从未怀疑过这个观点 , 甚至我相信他们是发自内心地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纯洁的白纸 , 老师画上什么颜色 , 孩子就会变成什么颜色 , 尽管在实际教学中 , 很多这样想的老师其实也非常认真负责 。
另外 , 国内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 赛课或者评课现场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 , 根本没有学生参与 , 即便有 , 学生的出现似乎更像是一种配合 。这些都侧面反映出教育领域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应然问题 , 在预设教育孩子应该做什么 , 而不是邀请孩子参与研究 , 参与课堂 , 去看看他们实际在做什么 , 去理解他们的世界是怎样的 。实际上 , 我觉得目前的教育领域不仅仅是对儿童情感关注较少 , 对儿童整体的关注都是不够的 。
至于儿童的情感是何时受到关注的 , 我想发展心理学家、关注儿童的人类学家以及历史研究者或许会给出更好的解释 。但我在这里想特别分享的是 , 儿童人类学认为 , 我们对于儿童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文化的制约 , 特别是西方社会中对于儿童的解读 , 可能放到其他文化中就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 比如国外会更多关注儿童主体性问题 , 这也导致他们在很多围绕教育议题的讨论中都会或多或少呈现出一些政治上的偏向 。此外 , 我能理解你说的这种边缘化现象 。但这之中其实还涉及一个实际操作层面的考虑 , 任何邀请儿童作为参与者 , 而非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都不是那么容易开展的 , 其中有伦理道德层面的问题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 , 我们都至少需要经过监护人同意 。特别是在美国 , 如果研究参与者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 研究者就需要向所在机构的学术伦理委员会提交申请 , 审批通过后才有资格进行后续研究 。
新京报:目前的教育研究和一线教师的实际关切之间会有一种距离感吗?
刘湘燕:确实有这样的问题 。教育研究有不同的范式 , 有些是研究者个人观点的阐述 , 甚至不需要进入教育现场 。作为一种弥合这种“距离”的尝试 , 质性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研究者青睐 。近年来 , 很多中小学鼓励“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 让一线教师不止专注课堂教学 , 还要基于教学实践去做一些研究 。但我在和许多一线教师接触后 , 对此都会感到有些苦恼 。因为一线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 他们需要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任务 , 检查、填表等等 , 还要挤出时间去看书、备课 , 很多老师反映自己真的是分身乏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