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 , 沉浸式的体验会自然而然地激发用户的生理行为 , 但由于多数用户家里空间有限 , 所以目前居家VR采取的还是原地、不移动的形式 , 这会与原始交互本能产生冲突 , 用户可能会“出戏” 。
另外 , 居家原地VR很难支撑起PVP的多人对战游戏模式 。 一方面 , 单纯的头显设备虽价格便宜 , 但只能带来比较初级的VR体验;另一方面 , 头显+主机设备虽可提供更高阶的VR体验 , 但一整套的价格最低也要上万元 , 这限制了用户的规模 , 据统计 , 我国C端 VR一体机与VR头显+PC的销售量总和目前仍不足5万台 , 这个数据远低于欧美等国家 。
而据STEPVR总裁郭成介绍 , PVP对于创业公司来说 , 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盈利手段 。
PVP模式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 , 对技术要求较高 , 需要保证多人同时在线时 , 每个用户看到的个性化内容与大量实时数据可以同步传输、分发 , 以及玩家下意识的肢体动作不会产生相互干扰 , 玩家更沉浸 , 体验感更好 。 “而且 , PVP模式十分有利于公司商业化 , 这种模式能充分激发玩家的好胜心 , 可以在高客单价的同时保证高复购 。 ”
从竞争格局的角度来看 , 居家原地VR的逻辑是抢夺用户有限的居家休息时间 , 此时创业公司的竞争对手从剧本杀、KTV等纯线下业态变成了腾讯、字节、谷歌、苹果、莉莉丝、微博、爱奇艺、B站等线上娱乐公司的集合体 , 面临的竞争难度大幅增加 。
为了获得导流 , 一般线下VR体验店都会开设在电影院、购物中心、游乐园等地 。
文章图片
在沈海丰看来 , 与家庭原地VR市场相比 , 大空间移动VR及体验门店目前是一个还没有太多人关注的等量市场 ,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有平台级机会 。 而由于大厂具备硬件优势与现成的用户系统 , 所以可能会在家庭原地VR市场上实现垄断 , 但大空间移动VR却不相同 。
VR能否成为下一代互联网?
VR的出现颠覆了原有的交互形式 , 用户不用再以上帝视角通过鼠标、键盘、触屏的方式在2D空间中操控虚拟形象 , 而是作为虚拟形象本身参与到3D世界沉浸立体的交互当中 。
关于VR未来的发展空间 , 行业内众说纷纭 , 其中最大的争议便是“VR究竟能否成为下一代互联网” 。
史文认为 , VR有机会取代手机或成为手机的一部分 , 在此基础上 , VR可能有三种发展形式 。
第一 , VR头显作为手机外接的显示器 , CPU等硬件都存在手机里 , 最先定义VR行业中“鼠标、键盘”的创业公司就是行业的领跑者 。
第二 , VR帮助游戏上云端 , 即VR眼镜在不需要具备CPU等硬件的情况下 , 实现网络快速传输 , 使玩家完成游戏 。 史文预测这种硬件设备预计3-5年内就会出现 。
第三 , VR眼镜完全取代手机 , 史文提出一种设想:当VR眼镜发展到像手机一样轻薄且功能齐全时 , 不需要外部辅助设备的VR眼镜有能力取代手机等任意一块屏幕 , 用户在VR眼镜的屏幕里就可以进行任何操作 。
郭成认为 , 如果真的有一天VR设备取代了手机 , 人们在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世界里生活、消费、创造 , 这或许就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元宇宙的本质——满足了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被满足的需求 , 在虚拟世界中达到了资源的无限 。
那时 , C端的消费体验被重塑 , B端的企业服务形态升级 , VR+AR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形态——3D互联网 。
但吴超却认为短期内VR比较难有消费互联网那么大的市场规模 , 一定时间里VR的行业空间可能会和主机游戏相当 。 与之前想通过手表、耳机取代手机的方式类似 , VR设备或许也只可以承接一部分智能手机的功能 , 但是不能直接承接全部;未来市场空间的增量与硬件设备的渗透率和活跃情况相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