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小米小店不及预期 , 雷军换掉项目负责人秦涛 , 指派之前挖来的、曾负责天语手机渠道的汪凌鸣 , 担任小米销售与服务部总经理 , 立下了“10个季度重返中国第一”的KPI , 统管小米手机中国市场销量 。 上任后 , 汪凌鸣开启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激进扩张:
汪凌鸣认为 , 小米小店主要败在米粉销售能力不足 。 2017年8月 , 汪凌鸣把数万小米小店升级为小米直供点 , 要求必须有实体店 , 并制定更严格的KPI 。 没过多久 , 又把小米直供点升级为小米专营店 , 数量达到3.7万家 。
同期 , 面向“高级”县城市场的小米授权店也按下了扩张加速键:2017年12月 , 小米授权店只有62家 , 一年后达到1400多家 , 扩张了22倍 。
2018年双十一 , 汪凌鸣组织了一场线上线下大会战 。 在线上 , 小米联合天猫、京东等七大线上平台搞促销活动;在线下 , 小米把2016年以来 , 小米建立的小米之家、小米授权店、小米直供点/专营店 , 在双十一当天进行24小时不打烊促销 。
这场声势浩大的大会战 , 最终打出了敦刻尔克的效果:线上 , 荣耀横扫天猫京东 , 成为双平台冠军;线下 , 小米销量被华为反复摩擦 。 紧接着 , IDC发布2018年手机出货量数据 , 小米销量破亿 , 但国内销量只有5200万台 , 同比去年下滑300万 。
一个月后 , 汪凌鸣被调往国际部 , 负责非洲市场 。
刹车
小米在2018年的线下溃败 , 主要有四个原因:
1)小米依然没有解决性价比定位与渠道利润的共存问题 。 直供体系能让小米在下沉市场维持性价比 , 但小米给予直供一级渠道商的利润空间 , 也只有5%左右 , 这些小米直供店长在扣除门店租金、水电费用后 , 实际能赚所剩无几 。
【小米之家,雷军之痒】2)小米对线下渠道缺少价格保护 。 所谓价格保护 , 是厂商在线上促销降价时 , 促销价会比渠道进货价低 , 这时厂商会对渠道进行补贴 , 避免渠道亏损 。 而小米经常在线上促销 , 对渠道补贴时有时无 , 导致渠道经常亏钱 。 对比之下 , OPPO对渠道政策是终生价保 , 卖不出去的货一律包退<9> 。
3)小米向渠道大量压货 。 小米直供点/专营店时期 , 渠道压货现象比较常见 。 据AI财经社 , 汪凌鸣在小米延续的还是在天语时的陈旧打法 , 不断给代理商压货<10> 。 格力的董大姐也喜欢压货 , 但格力的渠道商可是有集团股份的 。 自家兄弟才能同甘共苦 , 合作伙伴多是同床异梦 。
4)小米没有平衡好大渠道与小渠道的利益关系 。 2019年 , 小米线下委员会主席张剑慧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透露 , 她到下沉市场巡视授权店 , 经常发现店选址不当、装潢风格不统一、灯牌不规范等问题 , 会忍不住当场发火 , 她承认 , “2018年小米保证了速度 , 但无法保证质量<7> 。 ”
更关键的是 , 小米的直供小客户与大型渠道客户的政策几乎一样 , 换句话说 , 卖100万和卖10万的待遇一样 , 让大客户逐渐对小米失去信心和动力 。
2018年双十一大会战后 , 小米四季度销量再次跌入谷底 , 雷军在内部发起了一场整风运动:
当年12月 , 小米调整组织架构 , 首次设立中国区 , 统管小米线上线下销售业务 , 取代汪凌鸣执掌的销售与服务部 。 中国区总裁由王川担任 , 张剑慧当副总裁 。
中国区成立后 , 雷军对性价比想法开始改变 , 尝试用高端机解决线下利润空间问题 。 也正是那个时期 , 小米“做高端”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 。 随后 , 小米对线上线下做了两个重大调整:
1)让红米独立 , 实行双品牌战略 。 用雷军的话说 , 红米Redmi专注极致性价比 , 主攻电商市场;小米专注中高端和线下新零售市场 。 这样既把产品和用户清晰分层 , 冲刺高端机也为线下留有更大利润空间 , 解脱性价比束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