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火者比喻 盗火者是什么意思( 五 )




孙中山与严复见面,自然要聊起关于中国前途的问题 。


历经戊戌变法失败的严复却认为,当时中国民智未开,即便有改革也难以解决问题,为今之计,只有从教育上着手,经过多年的努力,或许会逐渐出现转机 。


此时的严复倾向于“教育救国论”,重视思想启蒙,而孙中山注重政治革命 。


孙中山对严复说,等到河水清澈,人的寿命有几何?您是思想家,我是实干派 。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严复迷上了占卜算卦 。


严复生于晚清,虽然因传播西学而闻名于世,但骨子里仍然信奉“中学”,尤其是对《易经》情有独钟,每遇重大事情,都用周易八卦占卜吉凶 。


这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点,他们为救国引进西方思想,却坚守一颗中国心 。


从严复日记可知,辛亥年是他算卦最多的一年 。巧的是,他在年初一次“占开铺”时,居然算中了清朝的命运,“时至秋天,金尽木衰,诸凶见矣” 。


这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严复昔日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都督 。


次年,清朝走向末路,封建帝制终结 。



窃火者比喻 盗火者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武昌起义时,严复的学生黎元洪被选为鄂军都督 。




辛亥之后的严复,成了很多人眼中的矛盾体 。


他名列“筹安会六君子”之一,支持袁世凯,似乎从引领时代潮流的启蒙学者,转变为守旧派,一度被盛传为帝制“祸首”,遭到国人诟病 。


严复本人对这段经历讳莫如深 。1912年应该是他与袁世凯互动频繁的一年,但如今关于他这一年的日记存在空缺,不知是严复未写,还是日记的保存者做过处理 。


袁世凯逝世后,严复也反思过自己当时的行为,自叹:“当断不断,虚与委蛇,名登黑榜,有愧古贤 。”但他仍以一首《哭项城归梓》,表达自己对友人去世的感伤 。


从严复的著作可知,他晚年依然坚持“主权在民”等西方思想,之所以趋于保守,陷入新法与旧制的矛盾心态,可能与他再次游历欧洲诸国有关 。


辛亥革命前几年,严复出国游历,时隔三十年重返欧陆 。


但这一次,严复发现,自己魂牵梦绕的“伊甸园”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当时欧洲工潮此起彼伏,列强勾心斗角 。


1914年,一战爆发后,严复身在中国,密切关注欧洲战事,甚至了解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革命 。


列强相互残杀,西方世界的繁华世界被战争的滚滚硝烟掩盖 。


为此,严复感慨道:“欧罗巴之战,仅三年矣,种民肝脑涂地,身葬海鱼以亿兆计,而犹未已 。横暴残酷,于古未闻 。”


严复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尚武爱国,各奋其私”的后果 。


他不得不重新评估西方国家的示范作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的价值 。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复古守旧,但也有学者指出,其实不过是他“谋求沟通中西文化的再一次努力” 。



窃火者比喻 盗火者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辛亥革命后的严复 。






晚年的严复并没有成为历史的旁观者,他坚守“教育救国论”,凭一己之力保住了北大 。


1912年5月4日,严复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原京师大学堂)第一任校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