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火者比喻 盗火者是什么意思



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四万万同胞痛心疾首 。


对于严复而言,这种悲愤更加刺心切骨 。


在战场上牺牲的北洋海军将士,有他年少时在福州船政学堂的同学,也有他在北洋水师学堂培养的学生 。


此战后,严复大声疾呼,短时间内发表了《论事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与《辟韩》等一系列文章,抨击腐朽的清廷 。


他痛斥思想落后的朝臣:“中国今日之事,正坐平日学问之非,与士大夫心术之坏 。”


他揭露洋务运动的弊端:“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


他认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数十年后仍不堪一击,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学习当时西方的先进文化与精神 。


为此,严复凭借其特殊的西学背景,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犹如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在黑暗中点亮文明的篝火,成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


今日,严复逝世100周年之际,一起来回顾这位充满争议的大师 。



窃火者比喻 盗火者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严复(1854-1921) 。






近代有句话,“晚清风流出侯官” 。


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侯官县,在近代涌现出了不少知名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林纾、刘步蟾、萨镇冰、方声洞、林觉民等 。


严复本名严宗光,出生于侯官的一户“儒医”家庭,父祖皆在乡间行医,算是小康之家 。


1866年,严复13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疫带走了其父严振先的生命 。一家人的生计只能靠母亲做女红来维持,家境日益窘迫 。


恰好此时,一则招生公告吸引了少年严复的目光 。


洋务派左宗棠创办的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开始招收学生,并规定:凡是录取的学生,伙食费全免,另外每月给银四两,补贴家庭费用;三个月考试一次,成绩列一等者,可领赏银十两;五年毕业后,可由政府分配一份差使 。


尽管到福州船政学堂求学并非科举正途,但对于家境贫寒的严复而言,该校福利足够丰厚,且毕业后还能得到一份混饭吃的工作,实在是救命稻草 。


于是,年少丧父的严复为了谋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船政学堂,就此跨入时代的洪流 。



窃火者比喻 盗火者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福州船政学堂,拍摄于1870年代




少年严复读书极为刻苦 。他与同学合住一屋,每夜楼下演戏,别的同学都出去看热闹,严复却蒙起被子睡大觉 。等到深夜戏散后,万籁俱寂,他才独自起来挑灯苦读 。


在福州船政学堂的五年间,严复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后来都成为清朝水师的骨干 。


这其中,有黄海海战中誓与军舰共存亡的邓世昌,威海卫海战时殉国的刘步蟾,甲午战争中被朝廷斩首的方伯谦,以及日后统领清末、民国海军的萨镇冰 。


严复眼见自己的同学们胸怀报国之志,奔赴大海,却都壮志难酬,甚至以身殉国 。


这或许是甲午战后,严复格外悲愤的原因之一 。



窃火者比喻 盗火者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合影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