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十年前就成立的碳中和公司 忽然一天接到1000个投资人的电话( 二 )
晏路辉:我最早是学计算机的 , 当时帮银行做网上银行系统 , 把中农工建交全都做了一遍 。 后来我就去牛津读书了 , 2009年机缘巧合就加入英国一家全球最早做碳足迹咨询的公司 。 但当时正好是经济危机 , 大多数的欧洲企业生产下降 , 碳排放也就下降 , 不需要我们这样的公司了 , 英国那家公司后来被美国公司给收购了 。
中国09年正好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 提出了单位GDP的碳排放目标 , 2010年的时候我往返了多次中国和英国 , 看中国的碳市场有没有进展 , 对中国低碳行业越来越有信心 , 2011年的时候就彻底决定回国了 。
Q:你觉得那个时候国内有进展吗?
晏路辉:2010年开始国内就有碳交易的地方试点筹备 。 去年9月份提出双碳的目标之后 , 这个行业好像忽然爆火 。 但其实我们从过去10年来看 , 一直都是在上升 , 只是大家都积蓄的差不多了 , 从量变到质变 。 也不是说我10年之前就有这么强的预见性 , 就觉得这件事情是难而正确的事 , 是值得去做的 。
Q:你们一开始是怎么一步步把业务做起来的?
晏路辉:我回国的时候是2011年3月份 , 当时回来是选择做碳管理平台的软件 , 做了之后两年一单都卖不出去 , 后来真的是有犹豫 , 我简历都准备好了 , 但没有投出去 。
后来我们就调整了战略 , 这个行业太新了 , 很多人可能连碳中和、碳排放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 。 我们就去帮别人做碳计算和碳交易的培训 。 我们第一份收入是2012年底 , 帮四川碳交易所培训 。 连交易所都需要培训 , 所以你知道这个行业有多早吗?
那时候第一单收入是3000块钱的培训费 , 然后我们差旅一共加起来是5000块钱 , 还倒贴两千块钱 。 再往后的话 , 其实慢慢的火候就到了 , 13年就开始盈利了 , 包括咨询、定制化的软件都可以卖得出去了 。
Q:一开始比较有意愿来咨询的会是一些什么样的企业?
晏路辉:一些非常头部的公司 , 像沃尔玛的很多中国的供应商企业 。
碳中和如火如荼的这一年
Q:今年5月A轮融资信息披露之后是什么情况?
晏路辉:那天我起码有1000多个未接电话 , 微信加了一百多投资人 , 很多投资人问能不能加一轮 。 我们现在也在准备下一轮 。 还有一些机构 , 总经理和几个副总 , 带着公章来我们公司 , 说今天同意就可以盖章 , 但是我们没有给 , 因为公司还没有准备好 。
这个行业我们觉得现在是过热 , 之前是平缓的上升 , 现在是直线上升 。 我们看了一下 , 从去年9月22日到现在 , 注册碳中和项目公司3000多家 , 各种什么公司都有 。
Q:到今年客群会有一些变化吗?
晏路辉:我们从16年开始就会接触到非常大的一些品牌 , 比如说像万科 。 今年是百度、京东等的互联网大厂 。 我们今年的业务量是去年的5倍 , 碳中和才刚刚成为一个大众化的行业 , 之前是大家都是潜在水里面 。
Q:近期国内有很多机构在转做碳中和咨询 , 是否感受到竞争压力?
晏路辉:我们基本一单没输过 , 我们有数据库有经验 , 有时候不用测算就大概知道你的排放量 , 我们做了10年 , 别人才刚开始做 , 很多人都是为了赶风口 。 我们是把行业从冷的熬成热门了 。
Q:你们的客户构成是什么样的?
晏路辉:能源企业是一类 , 它是最直接刚需 。 其次是供应商企业 , 它被国外的头部品牌带着走 。 像苹果提出 , 2030年它的所有的产品要碳中和 , 同时还要求富士康这类的供应商必须要提供碳数据 , 要不然就进入不了我的采购名单 , 这个约束力非常大 。
然后现在开始就有很多中国本土的企业站出来了 , 希望成为各行各业的第一 。 比如像SKP不久前就成为了中国首家碳中和的商场 , 它对标英国的哈罗德百货 , 营业额去年刚刚超过哈罗德百货 。 SKP官宣后 , 很多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等等也都找过来要做 , 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 。 很多互联网大厂今年也都成立了碳中和小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