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象比现实更真实?人类将成为“两栖物种”?“元宇宙”已来?
幻象比现实更真实?人类将成为“两栖物种”?“元宇宙”已来?
美国社交媒体巨头脸书(facebook)日前宣布更名为“元”(Meta) , 5年内拟在欧盟国家雇用1万名高技能人才打造“元宇宙” , 这是世界科技巨头布局“元宇宙”的最新一步 。
一个名为“柳夜熙”的虚拟美妆主播搭乘元宇宙概念在短视频平台圈粉400余万 , 英伟达、微软、字节跳动、腾讯等国内外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宣布入局元宇宙领域……
有人认为 , 面向这个充满想象的未来世界 , 应该张开双臂加速奔跑 , 而且已有人做出起跑的姿势;也有人认为 , “元宇宙”走红就是一场资本炒作 , 是某些企业对曾经失败的技术投资所进行的一场挽救 。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它为什么突然火了?它离我们还有多远?它如何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发展为科技巨头重点布局的技术方向?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科技圈与资本圈的追捧下 , 元宇宙真的会是堪比移动互联网的划时代机遇吗?
A
“元宇宙”是什么?
比拼想象力的时候到了
什么是“元宇宙”?截至目前 , 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确切定义 , 人们对它的描述 , 还处在“比拼想象力”的阶段 。
元宇宙始于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在其著作《雪崩》里提到的“Metaverse(元宇宙)”和“Avatar(化身)”这两个概念 。 人们在“Metaverse”里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替身 , 这个虚拟的世界就叫作“元宇宙” 。
在哲学层面 , 让·波德里亚的“拟象”可视作元宇宙概念雏形 。 在他看来 , 真实与虚拟经过无数次内爆后 , 现实成为由符码和模型所建构的“超真实”拟象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沈阳团队尝试给“元宇宙”下一个规整的定义 。 他们在近期发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 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 ,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 , 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 , 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 , 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
Roblox首席执行官戴维· 巴舒基提出了“元宇宙”所需具备的八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 。 基于巴舒基的标准 , “元宇宙”应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 , 拥有完整运行的社会和经济系统 , 现实中的人能以数字化身形式进入虚拟时空中生活 , 并获得无限接近于真实的体验 。 用户可在“元宇宙”中进行娱乐、社交、消费、内容创作等 。
元宇宙的几个拼图
尽管“元宇宙”还在概念演变阶段 , 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已有的“碎片” , 脑补出一个元宇宙图景 。
科幻里的元宇宙:
科幻小说《雪崩》创造了“元宇宙”概念 。 主人公阿弘是一名披萨外卖员 , 现实中与人合租于狭小的仓房 , 但当他将自己接入“元宇宙” , 便入住虚拟豪宅 。 在“元宇宙”中 , 人人都拥有自己的数字化身 , 长达6万多公里的赤道大街永远灯火辉煌 , 无视三维时空法则的特殊街区是现实中无法见到的奇景 。
电影里的元宇宙:
电影《头号玩家》更直观地给观众展示了“元宇宙”的实现形式 。 戴上VR头盔进入“绿洲”虚拟世界 , “在这里唯一限制你的是自己的想象力” 。 “绿洲”拥有一个完整运行的虚拟社会形态 , 包含各行各业的数字内容、数字产品等 。 主人公不仅能“所见” , 还能“所感” , 通过体感套装可感知虚拟世界中冲突引发的身体疼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