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中国大手笔支持科学大奖背后:机构投资切换赛道( 二 )
“尽管投后管理部门工作量增加不少 , 但大家都乐在其中 。 ”他指出 。 因为投后管理团队发现创投机构对硬科技企业的扶持 , 不仅仅是资金支持 , 还有赋能企业提升人才引入、现代化管理、财务规范化、技术商业化产业化能力 , 助力硬科技企业从一家科研企业蜕变成集合技术研发优势、市场竞争优势、现代化管理优势的独角兽级别企业 。
投资赛道切换的新挑战
“过去20年期间 , 2C端平台型互联网经济依托业务模式的极高可复制性 , 获得了很好的增长 。 但展望未来 , 这条路恐怕越来越难走 。 随着流量红利减弱 , 目前不少互联网巨头都在寻找新的流量增长点 。 这意味着互联网经济的未来发展 , 不再是简单的业务模式复制与规模扩大 , 而是借助科技力量充分下沉 , 深度改造各个产业 。 ”至临资本创始合伙人姜皓天表示 。 以硬科技为抓手的产业型互联网 , 正给互联网经济带来第二增长曲线 , 找到新的成长方向和增长空间 。
多位创投机构人士对此感同身受 。
“这些年 , 我们很少考察2C端平台型互联网经济项目 , 一方面这类项目估值偏高 , 令投资风险相应增加 , 另一方面流量红利持续减弱 , 令这个赛道容易触及成长天花板 。 ”上述创投机构负责人向采访人员指出 。 反而是科学家与科研教授基于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所发起的创业项目 , 深深吸引他们的投资目光 。
比如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芯片研发等硬科技研发领域 , 往往一个新技术的诞生 , 可能推动整个产业快速迭代升级 , 从而创造巨大的行业降本增效效应与广阔的技术发展空间 。
更重要的是 , 这些相当前沿先进的硬科技技术正得到国家政策扶持与资本市场持续力挺 。 今年7月 , 上海证券交易所组织召开科创板上市公司座谈会指出 , 将坚守科创板定位 , 聚焦支持“硬科技”企业 , 希望广大科创板上市公司倾力做好主营业务实现持续发展 , 继续重视研发投入 , 瞄准“硬科技”领域加大攻关力度 。
一位专注早期项目投资的创投机构投资总监向采访人员透露 , 他们对此做了投资策略大调整 , 即75%募集资金投向硬科技企业 , 25%资金投资2C端平台型互联网经济项目 。
“如今 , 我们所有的基金合伙人每天都在学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与科研成果 , 争取能找到最具成长潜力的硬科技企业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尽管创投机构加大硬科技企业投资 , 但如何做好项目技术尽调 , 俨然是一大新挑战——很多时候 , 创投机构合伙人只能依靠个人的行业投资经验 , 以及与行业上下游企业沟通开展交叉验证 , 了解拟投资的硬科技企业是否具备如他们所言的技术研发优势 。 但在实际投资环节 , 个人的经验判断 , 或行业上下游企业的误判 , 也可能令创投机构出现决策失误 。
“因此我们在引入第三方数据机构进行投资决策辅助 。 比如在生物医疗领域 , 我们尝试采购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所提供的生物医药行业专利数据库 , 但相关检索需求反馈周期较长 , 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又担心信息安全问题而不愿全面展现自身专利数据 , 同样导致技术尽调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
一家聚焦科技创新情报和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的企业负责人向采访人员透露 , 今年以来多位创投股东找到他们 , 要求他们提供拟投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的专利技术信息 , 以判断后者技术研发能力是否真的领跑行业 , 作为他们股权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
“针对创投机构技术尽调痛点 , 我们依托丰富的知识产权数据储备与人工智能科技 , 从论文、专利、新闻、临床试验等公开信息挖掘大量被隐藏的生物医药企业实体及其关联关系 , 并将这些所提取的信息转化成可供搜索、展示、共享的知识库 , 以便创投机构更全面精准地了解拟投资生物医药企业的实际技术研发能力与科创成果转化实力 。 ”他表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