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中国大手笔支持科学大奖背后:机构投资切换赛道( 三 )
一位大型创投机构创始合伙人向采访人员透露 , 为了进一步提升硬科技企业的投资决策准确性 , 他们设定了三条投资逻辑 , 即投资产业链最上游、价值链最顶端、产品技术体系最底层的硬科技企业 。
“事实上 , 通过投资这些硬科技企业 , 我们还发现相应产业链里存在着众多具有强大技术研发能力的小而美企业 , 进而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了产业链整合生态圈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比如在集成电路研发领域 , 他们已股权投资了材料、设备、设计、封装、应用SOC等各个领域硬科技企业 , 带动彼此形成更强的业务协同效应 , 助力各家企业更好成长 。
投后管理“不可或缺”
采访人员多方了解到 , 随着硬科技企业投资数量日益增多 , 越来越多创投机构发现投后管理部门所扮演的“企业成长助推剂”角色显得日益重要 。
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表示 , 近年经纬中国投资赛道切换明显 , 在大医疗、硬科技、企业服务、智能汽车生态方面投入了很多 。
【红杉中国大手笔支持科学大奖背后:机构投资切换赛道】“与这些科研属性出身的创始人接触下来 , 我清晰深刻感受到他们和五六年前的移动互联网创始人很不一样 。 他们科研或技术出身 , 在专业领域权威 , 技术积累深厚 。 但也因为创业相对较晚、科学技术导向较强 , 容易造成这些创业者性格的相对固化 , 更难接受一些新的事项 。 在成为一个全面的企业家的道路上 ,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 张颖指出 。
“此外 , 多数科学家与科研教授都是科研出身 , 未必具有很高的产品商业化与企业管理运营能力 , 需要我们投后部门不断帮助硬科技企业引入产品商业化运营管理人才 , 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 ”一位大型创投机构投后管理部门负责人向采访人员直言 。 目前他们最重要的两项工作 , 一是通过专业猎头机构或各类人脉渠道 , 为硬科技企业寻找急需的运营管理人才 , 二是说服这些科学家与科研教授“释放”一定比例的企业股权 , 以吸引各类人才加入 。
“起初 , 不少科学家与科研教授未必愿意让出部分企业股权 , 因为他们觉得技术好=产品热销 , 但当他们发现新加入的运营管理人才更好地解决技术产品化商业化问题后 , 就逐步接受实施股权激励招揽人才的建议 。 ”他透露 。 目前 , 他们正为引入专业机构 , 为所投资的各家硬科技企业做好期权激励、老股回购等方面的前置性规划 , 因为随着业务持续拓展成长 , 这些硬科技企业还需引入更多人才 , 因此提前做好相应的员工激励方案显得不可或缺 。
采访人员获悉 , 越来越多创投机构投后管理部门还致力于提升硬科技企业在知识产权与专利方面的保护能力 。 这背后 , 是很多科学家出身的创业者喜欢将新的科研成果写成论文发表 , 但事实上 , 这些科研成果很可能涉及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 务必先做好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 。
“此外 , 国内很多硬科技企业在申请技术专利方面存在瑕疵 , 一是专利申请书内容表述与解释不够国际化 , 导致欧美一些国家相关部门因文字、文化的理解偏差 , 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在中国申请注册的专利不予认可;二是中国众多硬科技企业的技术专利多是基于试验室研究成果或理论层面 , 专利缺乏对现有技术痛点的具体解决方案 , 比如将专利转化成一个产品或商业解决方案进行申报注册 , 也导致国内不少技术专利在欧美国家容易不被认可 , 反而被欧美企业捷足先登进行注册 , 令中国企业只能支付巨额专利许可费 , 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波折 。 ”一位精通专利保护的律师向采访人员透露 , 目前多家创投机构正要求他们为硬科技企业制定技术专利保护规划 , 确保硬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不会因国际性技术专利官司遭遇巨大的风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