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苏轼传翻译原文(14)


【5】密州生涯:熙宁七年1074年11月/39岁—熙宁九年1076年/41岁 。苏轼在此创作《江城子 记梦》以不思量、自难忘怀念亡妻;《江城子 密州出猎》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表达了抗敌的主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可以说 , 密州生涯是苏轼人生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 。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 , 泛于梁山泊 , 溢于南清河 , 汇于城下 , 涨不时泄 , 城将败 , 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 , 民皆动摇 , 吾谁与守?吾在是 , 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 , 呼卒长曰:”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 吾侪(chái)小人 , 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běn chā)以出 , 筑东南长堤 , 首起戏马台 , 尾属(zhǔ跟随聚集)于城 。雨日夜不止 , 城不沈(chén通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 , 过家不入 , 使官吏分堵以守 , 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 , 为木岸 , 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
熙宁十年4月 , 公元1077年 , 42岁的苏轼调任徐州知州 。当时正直7月降雨季节 , 黄河在徐州曹村决口 , 泛滥到梁山泊 , 流入南清河 , 汇集于徐州城下 , 眼看着水位上涨 , 如果不及时排泄 , 城墙将要被浸坏 。
这种情况下 , 富裕的百姓们争相出城躲避洪涝 。苏轼说:“富人都出城了 , 平民百姓的心又被动摇 , 我应该和谁守城呢?但我相信 , 只要我在这里 , 洪水不可能冲倒城墙 。”所以 , 苏轼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同时 , 苏轼亲自到武卫营去 , 对士兵长官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 , 事情紧急 , 你们虽是禁军 , 姑且给我出力 。”士兵长官说:“太守都没有躲避水患 , 我等下属官吏 , 更应当效命朝廷 。”于是 , 苏轼率领兵卒拿着铁锹等工具 , 筑起东南长堤 , 从戏马台开始 , 直到城墙 。
眼看着雨水日夜地下个不停 , 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处地方 。苏轼便直接住在堤上 , 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 派各个官吏分段防守 , 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事情过后 , 他又请求点拨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 , 又用木头修筑堤岸 , 以防来年出现类似情况 。朝廷同意了苏轼的做法 。
徙知湖州 , 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 以诗托讽 , 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摭(zhí)其表语 , 并媒蘖(niè)所为诗以为讪谤(shàn bàng) , 逮赴台狱 , 欲置之死 ,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 , 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
元丰二年四月 , 公元1079年 , 44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 , 湖州属于浙江 , 与徐州相近 。接受朝廷任命的文书后 , 苏轼上表谢恩 , 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 , 苏轼写了一些诗来讽刺时局 。于是 ,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谢恩表中的话 , 诬陷苏轼诽谤皇上 。7月28日 , 捕快皇甫遵将苏轼逮捕进御史台监狱 , 有些人想处以死罪 , 但罗织罪名很久 , 久久不能判决 , 这也使苏轼在监狱度过了长达130天的煎熬时光 。12月末 , 神宗怜惜苏轼的才能 , 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一案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