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成本增加约20%-25% 涨价压力将传至终端?( 二 )


【动力电池成本增加约20%-25% 涨价压力将传至终端?】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测算 , 考虑到长期合作、议价能力、采购量、账期等对实际采购成本的影响 , 以及电池产品性能、良率、成组率等因素提升对部分材料成本上涨压力的对冲 , 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至动力电池端的成本增加约20%-25% 。
上半年原材料涨价潮主要由电池厂硬扛 , 成本压力无力向下游传导 , 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一众电池厂家毛利率出现下滑 , 盈利空间受到挤压 。 比亚迪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08.85亿元 , 同比增长50.22%;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4亿元 , 同比下降29.41%;毛利率由2020年上半年约18.05%下降至期内约11.13% 。 比亚迪解释称 , 受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以及产品结构变化 , 企业的发展面临了更高的挑战 。
此外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业务的毛利率为23% , 同比下滑3.5%;亿纬锂能锂离子电池业务毛利率为22.95% , 同比下滑1.31%;国轩高科动力锂电池业务的毛利率为19.27% , 环比下滑5.45% 。
电池厂家或跟风涨价
据业内估算 , 此番原材料缺货涨价潮将延续至2022年上半年 。 事实上 , 在此次比亚迪调价联络函流传之前 , 已有多家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供应商纷纷行动 。 10月10日 , 赣锋锂业发布调价通知函 , 宣布其金属锂全系列产品(工业级金属锂、电池级金属锂、锂材锂带产品)单价上调10万元/吨;丁基锂产品单价上调10% 。 赣锋锂业表示 , 调价原因系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及电力供应影响 , 金属锂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所致 。
10月13日 , 鹏辉能源涨价函在网上流传 , 其罗列出电池主要原材料的涨幅及近期价格变动 , 决定所有新订单将执行大宗联动定价 , 上调幅度视各产品材料占比及涨幅而定 , 不接受长周期、等通知投料和提货的订单 。 此外为保证现金流 , 对账期较长客户全面缩短账期、逾期欠款客户暂停发货 。 此外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均传出近期考虑涨价事宜 。
“持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 , 电池生产厂家也受不了 , 一直在和整车厂沟通希望涨价 , 但整车厂也面临压力 , 如果整车厂提高了电池采购价格 , 没有办法传导到车上去 , 即车的售价很难涨 , 因为车一涨价 , 销量会受到严重影响 。 ”10月26日 , 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 , 目前中小电池生产厂家已在今年四五月份陆续调价 , 如果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 , 电池制造商头部企业应该也会涨价 。
此外 , 有动力电池企业内部人士对采访人员表示 , 已经在尽力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 , 是否涨价仍在观望中 。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 , 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30%至40% , 比亚迪“不予置评”的模糊回复难以掩盖目前电池行业蠢蠢欲“涨”的事实 。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 , 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是否会传导至下游 , 导致电动汽车提价 , 进一步影响终端市场?
墨柯认为 , 比亚迪电池目前外供较少 , 因此其涨价对电动汽车市场的实质性影响不大 。 不过比亚迪此举有一定示范效应 , 可能会出现不少电池生产厂家跟风涨价 。
“目前宣布涨价的电池企业应该还是少数 , 且产品应该也不是面向动力电池领域 , 大多数企业还处在观望状态 。 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 , 相关企业都不会轻言涨价 。 ”于清教告诉采访人员 , “涨价压力难以向终端传导 。 特斯拉涨价的消息不断传出 , 但实际上 , 其第三季度平均售价同比下降了6% 。 ”
值得一提的是 , 今年以来 , 除了特斯拉由于行业供应链压力和原材料成本多次上调价格之外 , 目前国内整车销售市场尚未出现涨价趋势 。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表示 , 动力电池的涨价暂时不会传导到整车消费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