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二 )


相应地,用户对信息的“传导性”,也不只是建立在传统媒体所关注的新闻价值或公共价值上,很多时候都与用户对信息的私人性需要相关 。 例如,刷存在感、“凹人设”、提供社交谈资、维系现有社交关系等 。
在基于人际网络的传播中,那些空洞的、教化式的语态,或者过分强调工作而非民生视角的语态,显然难以激发多数用户的传导能力 。
语态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内容的印象和内容的一级传播,也影响着内容在社会化媒体中的N级传播,也就是影响着内容在社会化媒体中的覆盖能力 。
目前,媒体已经意识到语态在新媒体传播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社交化传播的重要性,当它们进入社交平台进行传播时,很自然地,会特别重视新语态的探索与应用 。
机构性新媒体是语态变革的另一类重要主体,对于以往缺少公共信息传播渠道的政府机构、企业和其他组织来说,在拥有了新媒体传播渠道后,迫切需要快速建立与公众的有效连接 。
语态不仅影响着这些新媒体账号内容的吸引力以及与公众互动的程度,也影响着公众对这些新媒体账号的印象,因此,在关系建立的过程中扮演着突出的角色 。 运营者在向媒体学习语态表达的同时,也根据自己对新媒体传播的认识与领悟,不断尝试着新语态 。 一些机构性新媒体,在语态表达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文章插图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文章插图

如何看待当下新媒体中的典型语态
在新媒体的语态变革中,目前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实践方式和语态特征,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实践者的当下共识,但它们究竟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表达范式,还是阶段性的产物,抑或是实践的误区,仍是值得深入观察、思考的问题 。
“卖萌”“接地气”的新语态能走得长远吗?

在语态变革的风潮下,社交平台中各类机构账号的卖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 账号名称拟人化、账号头像动漫化,编辑多以“小编”自称,以“萌化”的语言与用户进行交流、互动 。 卖萌的背后,蕴含着机构账号“人格化”的探索,这也是它们在新媒体平台与用户建立连接的一种方式 。
卖萌,更容易让人触摸到原本冷冰冰的账号中人的形象,也有助于人们改变对媒体或政府机构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有利于在“以人为媒”的社交平台中获得更多的关注,也有助于增加互动的机会 。 因此,对于关系的建立来说,卖萌有时是有效的 。
但并非所有卖萌都能奏效,一些时候不合时宜的卖萌会导致账号形象的“翻车”,一些新媒体账号的卖萌可能产生与其母体(媒体或政府机构等)形象的撕裂,长期的卖萌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反感情绪 。
建立与用户的连接,只是传播的起点,新媒体账号的核心任务是完成公共信息的有效传达,这需要依靠高专业度的内容 。 对于媒体和政务新媒体来说,如果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知晓欲、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卖萌就会变成贫嘴、油滑,变成与用户“打太极”的另一种方式,特别是在危急时刻 。
官方账号卖萌时,可能造成两种语态的混淆,那就是机构语态与个人语态的混淆,用户有时难以区分是机构在发声,还是运营者个人在发声 。 而在一些关键时刻,人们期待账号传达的是官方态度,个人化的语态就会显得不协调,甚至会激发人们的不满 。 如何把握公私语态的界限,也是语态探索中一个难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