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六 )


语态变革是否一定能打破新旧媒体的文化隔阂?

前文提到媒体语态变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破圈”进入年轻用户的文化领地,但语态的变换是否一定能打破不同文化间的屏障?答案或许并不简单 。 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中所面临的文化性障碍,不仅体现在传统媒体代表的主流文化与年轻用户代表的亚文化之间的隔阂,还有更深层面上新旧媒体间的文化差异 。
每一种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相应地,传统媒体时代培养出来的受众,对媒体更多是仰视、服从的,大部分受众对自己信任的媒体具有很高的忠诚度 。
而新媒体中成长起来的用户,大多不再盲目信任和依赖传统媒体,他们在平视甚至俯视的位置上,对媒体进行着审视、批评、质疑 。 他们的信息消费行为更为流动,兴趣不断转移,信息消费也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是会融入评论、分享等社交行为,他们也会更多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中 。 用户这些全新的思维、行为模式,也构成了新媒体的文化基调 。
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新旧媒体的文化差异甚至隔阂成为转型的一种障碍,但一些媒体可能并未意识到这种隔阂的存在,或者只是把这种隔阂视为内容、形式上的差异 。
但显然,新旧媒体的文化隔阂并不只是这些方面的差异,要减少这种隔阂,需要对新媒体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对用户的角色与行为、媒体与用户的关系进行全新认识 。 不理解新媒体文化,即使改变了语态,也不一定就真正进入了新媒体文化的疆土 。
作为专业内容生产者的传统媒体,在进入新媒体文化疆土后,并非要被新媒体文化所同化,而是需要在新媒体文化土壤上重新培育“媒体文化”,既能适应新媒体文化环境,又以公共信息生产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成色作为“主干”,这样的媒体才能在新媒体文化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 。
在传播渠道与传播模式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无论是媒体还是其他机构,以语态变革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是必要的,但语态变革不只是表达形式上的变化,过分追求新的表达形式而忽略机构本身的专业定位、专业目标,会使得新媒体传播偏离其核心方向 。 语态变革过程中所触及的矛盾,反映的是相关机构的理念、文化、制度等问题,如果没有这些层面的相应变革支持,语态变革也就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持久 。
作者: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