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数字化、社交化的传播渠道,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模式,加大了媒体和其他机构性新媒体的语态变革压力 。 但什么样的语态在新媒体环境中具有长久生命力,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
“卖萌”“接地气”等新语态虽然有其合理性和价值,但也有很多局限性和问题 。 “年轻态”语态是媒体争取年轻用户的一种努力,但并非所有年轻用户都认同这样的一种语态;同时,如果媒体对年轻用户只有语态上的迎合而没有文化上的接纳,也难获得年轻用户的持续认同 。
语态变革的推进实践过程中会触及一些深层问题与矛盾 。 语态变革可以在一定层面推动新媒体公共信息传播的变革,但更重要的变革应是在理念、制度、文化等层面,而不在表现的形式 。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转载彭兰老师的论文《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探讨新媒体时代的语态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又该如何看待这些传播语态的变化 。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文章插图

什么是“语态变革”?
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过程中,“语态变革”一词被频频提及,但语态变革并非新媒体时代才出现 。
中国媒体的语态变革最早源于电视,孙玉胜在2003年出版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总结的“电视语态的改变”,是世纪之交中国电视改革的一个重要线索 。
“电视语态”,是指电视使用的话语形态和相关表述态势,包括话语体式、语汇体系、表达情态和传播方式等[1] 。 对于电视语态的界定,基本也可以扩展到新媒体环境下 。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播环境和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得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种传统媒体都开始重视新媒体传播的语态,语态变革也成为其数字化转型的表征之一 。
与此同时,政府机构、企业以及其他组织,出于与公众的关系维护、危机公关等目的,也开始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自主的信息发布,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些机构性新媒体也在不断进行着新语态的探索 。
语态变革是一种实验性探索,没有现成的规则可以参照,实践者更多的是从那些传播效果较好的案例中获得启发,相互学习、模仿,也从一些反面案例中吸取教训 。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什么样的语态能够经受住新媒体环境的考验,如何认识语态变革中的矛盾与纠结,语态变革如何触动公共信息传播领域的深层变革,我们都有必要进一步思考 。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文章插图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文章插图

“以人为媒”传播模式推助的语态变革
新媒体时代媒体对语态变革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传播渠道的改变 。 过去媒体垄断的自有渠道影响力日渐衰落,而社会化媒体等数字化渠道在公共信息传播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社会化媒体不只是一种新的渠道,更是全面变革了公共信息传播的模式,其传播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人为媒” 。 社会化媒体虽然起到了大众传播的效果,但它是基于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一种基础设施 。
也就是说,用户的社交网络成为了传播网络,每个用户都是内容的“导体”;作为“导体”的用户,对公共信息有着不同的“传导性”,有些信息可以得到他们的畅快传导,而有些信息在他们那里却被阻断 。
对于用户来说,社会化媒体是公共信息渠道与私人信息、社交渠道的混合体,私人的需求也会投射在他们所参与的公共活动中,他们对信息的选择、接收与传递,很多时候是基于私人目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