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五 )


当下很多媒体都有新媒体矩阵,由很多部门同时运营,由于用户对象差异、运营者的差异、部门文化的差异等,不同账号的语态也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
在不同平台、不同账号采用不同语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媒体面向市场的差异化策略,但语态的过大反差,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可能让媒体原有的形象变得模糊而新的形象也未必能够完全建立起来,或者带来形象的断裂感,用户对媒体的品牌信任也可能出现危机 。
对于政府机构、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新媒体来说,语态的反差往往体现在常态情境与危机情境下的反差,常态下卖萌、温情,危急时刻立即板起面孔,这种形象的断裂,不利于与用户关系的长久维系 。
语态变革是否会滑向娱乐化?

语态变革的另一种风险,是可能滑向娱乐化轨道 。
对于媒体的娱乐化,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有过系统的分析,他认为,早期印刷业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它代表的是一种“阐释年代” 。
而在电报、小报、电视等共同作用下,大众媒体进入了一个娱乐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媒体上充斥着脱离语境的信息、耸人听闻的表达、片段信息的拼贴,缺少观点与概念的阐释,甚至新闻节目也成为娱乐观众的一种表演 。 娱乐时代整体是以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的[3] 。
除了像波兹曼这样对整个媒体娱乐化的批判外,一些西方学者着重关注的是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
新闻娱乐化的常见表现是,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4] 。 新闻的娱乐化并不只是出现在波兹曼重点批评的电视媒体中,而是成为整个媒体的一种趋向 。
今天媒体的语态变革,一个基本取向是硬新闻的软着陆,包括角度上的软化、呈现方式上的软化等 。 但是软化表达与娱乐化的界限并不清晰,一不小心就从软化滑向娱乐化 。
当下新媒体语态中,标题表达的娱乐化尤为突出,以“突然”“竟然”“真相”“震惊”等词语以及惊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滥用所代表的故弄玄虚式、震惊式甚至恐吓式文风,并非只是自媒体的专利,也出现在很多专业媒体的新媒体内容中 。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文章插图

情绪的过分渲染,是新媒体语态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短视频应用的普及,更是通过视觉化手段推助了情绪的泛滥 。 虽然情绪化的表达有时的确容易击中用户的敏感神经,带来更大的流量,但是对于媒体来说,如何在情绪泛滥的环境中保持客观、冷静但又不冷漠、冷血,是对专业能力的一个极大考验 。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是新语态中的一部分,但一些多媒体新闻只是形式上的花哨、技术上的炫技,虽然有些作品会因为形式新颖而带来用户的关注与参与,但人们在关注形式的过程中可能会完全忽略内容,传播的意义因此而消解 。
从用户角度看,一方面,他们希望媒体的内容更贴近自己的需求、更轻松、更解压;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媒体仍有专业性上的期待,他们既可能通过对娱乐化内容的流量贡献等方式推助媒体的娱乐化,又可能反过来批评媒体的娱乐化 。
媒体的语态变革,不能被用户所左右,而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判断与取舍 。 语态的拿捏,不仅是形式表达的问题,更是专业能力和专业定力的综合体现 。 如果因语态变革而陷入娱乐化狂欢,媒体的专业形象也会受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