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四 )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文章插图

“年轻态”语态的探索也在为媒体的“破圈”努力,这包含两种方向:一是试图让媒体的内容打破各种“次元壁”,进入各种亚文化圈;二是将一些本属于亚文化圈的文化,引入传统媒体 。
但媒体的“年轻态”语态以及“破圈”行动,是对年轻用户及其亚文化的真正认同、接纳,还是对其文化外壳的利用?如果只是在语态等表层向年轻用户示好,而在文化内核上与年轻群体存在隔阂甚至鸿沟,这种语态恐怕也难获得年轻用户的持久认同,后文将对此做进一步分析 。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而在这种紧追年轻用户的语态变革过程中,媒体还面临另一种风险,即失去一些中老年忠实用户 。 因为这些忠实用户不一定能理解或接受“年轻态”语态和亚文化圈的文化,也不希望媒体变成另一种面孔 。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文章插图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文章插图

语态变革过程中的深层纠结
语态变革的推进,会引出很多深层问题或矛盾 。 语态变革影响的不只是语态,也影响着相关机构的形象、专业性,还会牵涉理念、文化、制度等因素,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会使得语态变革的过程变得纠结 。
危机传播中的语态“失态”说明了什么?

对政府机构、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新媒体运营来说,最突出的语态问题往往发生在危机传播中 。
虽然卖萌式互动、亲民化内容已经成为这类新媒体账号的常态,但一些事件发生后,当事机构账号可能瞬间会变成另一种面孔,语态上的“失态”也频频发生 。
这种“失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类:其一是将危机事件后的处理作为自我表扬、自我宣传的机会;其二是信息通报语焉不详,关键信息缺失,由此引发网民的猜测与质疑;其三是采用缺少人情味的工作式语态进行“通报”,不反思问题,急于“撇清责任”;其四是以“警告性”语言将用户推向对立面 。
危机传播中的语态表达很多时候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态度 。 及时完整披露事实真相,或在真相尚未明了的情况下告知关键进展,彰显人文关怀,勇于承担责任,这些都应该是危机传播语态的底色 。
但即使运营者都了解这些原则,在平日也接受了相关培训,一旦危机事件发生,仍然还是会出现各种失误,有时这并非运营者的问题,在这种时候,“小编”们往往并不拥有表达的决定权,而是要根据相关部门的指示进行信息发布 。 因此,危机传播中的语态更多地受制于机构的理念、文化与制度等因素 。
这也说明,新媒体语态变革走向深层时,触及的是机构的制度、文化性问题 。 如果只有表达形式上的变革,没有新的理念和相应制度做支撑,平日里的语态变革即使再热闹,关键时刻也会退回原点 。
语态反差是否会导致机构形象的断裂?

语态变革的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语态的反差甚至割裂 。
从媒体角度看,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在新旧媒体平台上的语态反差 。 对一些媒体来说,新语态只是它们在新媒体中的特别“包装”,一旦回到传统媒体中,语态就回到原样 。 当用户同时接触到媒体在不同平台的内容及其语态时,他们也许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这是同一家媒体吗?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文章插图

当然,也有一些媒体会将新媒体中的部分文化要素“挪用”到传统媒体平台上,但这些都只是一些小的点缀,并不会改变传统媒体的整体语态面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