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三 )



卖萌现象风行,不完全源于语态变革的动力,还因为机构性新媒体的运营者主要是年轻人,卖萌不仅是他们的运营技巧,更是他们自身的文化基调,但有时这种文化基调可能会遮蔽新媒体账号应有的专业定位 。
与卖萌一样,接地气也是新媒体语态的一种常见标签 。 接地气最常见的表现是表达的民间化、口语化 。 接地气成为语态变革的一种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对媒体旧有思维与惯性的矫正 。
以往一些媒体将生硬的工作语言、文件套话当作媒体语态,当媒体寻求语态变革,特别是要激活“人媒”的情况下,很自然地将官方语言的对立面——民间语言或口语作为新方向,将接地气作为新语态的重要标准 。

彭兰:接地气、年轻态,新媒体时代语态变革再思考

文章插图

而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接地气,还需要传播者“讲人话” 。 “讲人话”不仅意味着平实、易懂的语言,还意味着表达中的人情味 。 进一步来说,“讲人话”不仅仅是对语言风格的要求,更是对传播视角的要求 。 “讲人话”意味着要呼应用户关切与诉求,将报道或信息发布的重点转移到民生的视角、人的视角上来 。
媒体语态的变革,并不意味着抛弃专业性,在建立起与用户的稳定关系后,媒体需要锤炼出自己的专业语态,它既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化语态、枯燥套路的文件语态,也不是向用户讨好的语态,而是在尊重用户需求、心理以及新媒体传播规律基础上的专业表达,对事实的客观陈述、冷静分析、理性解读、清晰呈现等仍是语态中最核心的部分 。
政务新媒体、企业新媒体等各类机构性新媒体,其核心功能是与公众的沟通及面向公众的服务,仅有卖萌、接地气的语态是不够的,它们需要逐渐找到与自己的定位相吻合的专业姿态、语态 。
作为公共信息传播最重要的主体,媒体和其他机构性新媒体,更应该以公共交往理性来支撑其信息传播活动,哈贝马斯设定的交往理性目标——言语清晰可懂、态度真诚、表达真实、行为规范正确[2],应该由媒体和机构性新媒体率先实践,这也是语态变革的更高目标 。
“年轻态”语态一定能吸引年轻人吗?

对网言网语的使用,对网络流行热词、热句的追逐,也是媒体语态变革中的一种典型表征,因为媒体语态变革的一个重点目标群体是年轻用户 。
学习、模仿年轻人的语态,特别是以年轻人为主体创造的网络语言,塑造“年轻态”语态,是媒体所认为的新语态的重心 。 但是,年轻用户都会接受媒体对自己的讨好吗?虽然目前没有严格的实证研究,但在实践中可以观察到,年轻用户对媒体向他们抛来的橄榄枝,并非都鼓掌叫好,有些人的第一感觉反而是尴尬 。
对这些感觉尴尬的年轻用户来说,对媒体新语态的不适感,或许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自己的亚文化与传统媒体代表的主流文化之间的界限意识 。 他们对传统媒体以往的形象、语态虽然并不喜欢,但已然习惯;同时,他们凭借网络语言和其他符号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城堡,躲在其中逍遥自在 。 他们更愿意保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界限并相安无事,如果传统媒体试图闯入这个城堡中,反而可能让他们惶恐 。
当然,并非所有年轻用户都会感到尴尬不安,也有一些年轻用户对媒体采用他们的语态或文化是欢迎的,他们也希望自己的亚文化被传统媒体接受,甚至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 来自这部分年轻用户的反馈也会推动媒体的语态探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