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苏轼传翻译原文( 七 )


安石不悦 , 命权开封府推官 , 将困之以事 。轼决断精敏 , 声闻益远 。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 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 , 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 , 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 , 体则甚大 , 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
知道这件事后的王安石很不高兴 , 将苏轼调任为开封府推官 , 想要用繁忙的事务来困主苏轼 。但苏轼处事机敏 , 名声传得更远 。正逢元宵节 , 开封府下令购买浙江的灯彩 , 且命令要降低价格 。苏轼上疏说:“陛下难道喜欢灯彩吗?这不过是奉承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而已 。臣认为 , 百姓不能每家都买 , 如果去购买不急用的这些灯彩 , 反而会夺去他们衣食所必需的钱财 。这件事看起来极小 , 但关系很大 , 希望您能追回成命 。”之后 , 皇帝下诏 , 准许了苏轼这一提议 。
【1】推官 , 宋朝三司各部设一员 , 主管各案公事 。开封府亦设左、右推官各一员 , 分日轮流审判案件 。
【2】上元 ,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 也叫元宵节 。
【3】二宫 , 太皇太后与皇太后 , 在当时指宋仁宗曹皇后和宋英宗高皇后 , 出自苏轼《谏买浙灯状》 。
时安石创行新法 , 轼上书论其不便 , 曰:臣之所欲言者 , 三言而已 。愿陛下结人心 , 厚风俗 , 存纪纲 。人主之所恃(shì)者人心而已 , 如木之有根 , 灯之有膏 , 鱼之有水 , 农夫之有田 , 商贾之有财 。失之则亡 , 此理之必然也 。自古及今 , 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 , 刚果(愎bi)自用而不危者 。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 。
当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 , 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利 , 说:我所想说的 , 三段话而已 。请求陛下维系人心 , 尊重风俗 , 保存法纪 。
接下来 , 第一段 , 维系人心 。苏轼说:君主所依靠的是人心 , 正像树有根 , 灯有油 , 鱼有水 , 农夫有田 , 商人有钱 。失去了就会灭亡 , 这是必然的道理 。从古到今 , 没有说与民休息的不能安定 , 刚愎自用而不遇到危险的 。想必陛下也知道百姓对新法的不满了 。
祖宗以来 , 治财用者不过三司 。今陛下不以财用付三司 , 无故又创制置三司条例一司 , 使六七少年 , 日夜讲求于内 , 使者四十余辈 , 分行营干于外 。夫制置三司条例司 , 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余辈 , 求利之器也 。造端宏大 , 民实惊疑;创法新奇 , 吏皆惶惑 。以万乘之主而言利 , 以天子之宰而治财 , 论说百端 , 喧传万口 , 然而莫之顾者 , 徒曰:“我无其事 , 何恤于人言 。”操网罟(gǔ)而入江湖 , 语人曰“我非渔也” , 不如捐网罟而人自信 。驱鹰犬而赴林薮(sǒu) , 语人曰“我非猎也” , 不如放鹰犬而兽自驯 。故臣以为欲消谗慝(tè)而召和气 , 则莫若罢条例司 。
从太祖皇帝以来 , 管理财政的只是三司 。现在陛下不把财政权利交付给三司 , 无故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 用六七个青年人 , 日夜在里面讨论研究 , 又派出四十多人 , 分头外出办事 。在臣看来 , 制置三司条例司 , 是求利的名义;六七个青年人和四十多个派出人员 , 是求利的工具 。这样一来 , 声势很大 , 百姓感到惊讶和疑虑;创立的法令新奇 , 差吏感到畏惧和疑惑 。如果用皇帝的身份来谋求财利 , 用天子的宰相来管理财务 , 难免会让万民议论纷纷 , 但面对这样的议论情况 , 朝廷却置之不顾 , 还说:“我没有干过这些事 , 何必顾虑别人议论呢 。这样的行为就像拿着鱼网到江湖去 , 对人说“我不是捕鱼的” , 不如丢掉鱼网 , 人们自然相信你 。就像赶着鹰和狗进入山林 , 对人说“我不是打猎的” , 不如放掉鹰和狗 , 野兽自然安静了 。所以我以为 , 要消除谗言和奸邪 , 使朝廷上下和气 , 就需要撤销制置三司条例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