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作业马虎,就一定是粗心、学习态度不好或学习习惯不好吗?( 四 )


什么是“精细复述”?
人类有两种思考过程 , 一种是机械复述 , 一种是精细复述 。当我们背诵语文课本 , 诗歌 , 英文词汇 , 记忆电话号码 , 歌词 , 程序步骤 , 以及当孩子背诵乘法口诀表的时候 , 都在使用机械复述的方式 。机械复述的目的就是把准确的信息记忆储存到工作记忆中去 , 然后经过不断巩固 , 使之转变成长时记忆 。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如此刻板 , 需要精确记忆 , 更多的知识重点不在于精确记忆字符 , 记忆准确的顺序和位置 , 而是在于把新旧知识关联 , 探究其中的关系 , 理解概念 , 并进行应用 。这种时候就需要进行精细复述 。
我们知道要探究事物的关系 , 尤其是随着学习的深入 , 知识点 , 概念越来越多 , 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 分层 , 精细复述的功能就在于 , 通过复杂的思考 , 来理解原理 , 通过对信息进行多次加工 , 来探究关系 , 理解新的知识在整体中所占据的位置 , 与其他知识的关联性在哪里 。
比如:当孩子学习加法运算的时候 , 下面这组计算往往使用机械复述的方式在进行 , 也就是通常我们见到的 , 计算训练 , 刷题 , 通过多次机械重复 , 来提升孩子对这道计算题的熟练度 , 以至于下一次看到这样的题目 , 就能立马反应出来 。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那么如果采取精细复述的方式 , 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需要孩子观察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 总结出规律是什么(一个加项增加1 , 一个就减少1) , 这个结论不能是成人告诉孩子的 , 是需要孩子自己观察出来的 , 这个观察思考总结的过程就是精细复述的过程 , 孩子在头脑中重新构建了对加法运算的逻辑 , 从另外一个视角对其进行理解 , 并通过观察规律 , 来获得一定的模式 。
请注意:模式 。
我们昨天讲到 , 模式对于大脑的重要性 , 一个善于分类的心灵 , 必然是一个善于捕捉模式的心灵 。
一旦头脑不再是简单记忆一些细节 , 而是把某些机械复述不会发现的细节以一种组织形式 , 归总到一起 , 形成一种模式 , 那么大脑在重新读取记忆(比如做题 , 考试)的时候 , 就会采取另外一条路径 。
这个原理 , 如同人们研究母语学习者与非母语学习者 , 在大脑中激活的区域是不同的一样 。因为原本的思考路径不同 , 加载于某一知识/概念/技能上的信息就不同 , 存储的路径也不同 , 我们提取它的时候也将会不同 。
让我们再把上面凑十的题目进一步分析 , 除了可以观察加项的规律 ,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你可能意识到10由这样五组数字构成 , 也知道了加项上的规律 , 但是你并不知道这些数字在排列上存在什么规律 , 如果你让孩子把这些数字排列在数轴上 , 并把这一组组数字用弧线关联起来的时候 , 跃入孩子眼帘的 , 则是一副对称的图案 。
【粗心马虎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第一条:要让孩子有更多机会进行口头讲述 , 与你进行有效互动讨论】精细复述的过程是一种复杂思考过程 , 既然复杂 , 那么我们不能让孩子单单在心中头脑中发生 , 你要让这种过程展示出来 , 这个展示的目的 , 一方面是帮助儿童将内心过程通过条理化以后口述出来 , 锻炼孩子将模糊的认识整理成有条理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一旦口述出来 , 通过互动来呈现学习内容 , 那么就更容易察觉孩子某些地方的认识不足 , 理解不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