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体舒通的功效与作用 安体舒通的功效和作用(14)


②乳头肌断裂:乳头肌部分或全部断裂虽较少见 , 但可产生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 , 可致肺水肿、休克和死亡 。左室有前外和后内两组乳头肌 。前外乳头肌由左前降支的对角支和回旋支的缘支双重供血 , 后内乳头肌多由右冠状动脉单支供血 , 故临床上左室后内乳头肌断裂最常见 , 多由下壁MI所致 。其次为左室前外乳头肌 , 常见于前、侧壁MI 。右心室乳头肌断裂极为罕见 , 但能产生大量的三尖瓣反流和右心室衰竭 。乳头肌断裂常发生在AMI后第1周 。临床特点是:二尖瓣听诊区新近出现的全收缩期杂音及逐渐恶化的心衰、甚至心源性休克 , 动脉血压下降时 , 杂音可以减轻或消失 。急诊超声心动图检查非常必要 , 它可及时发现由于部分或完全性乳头肌断裂而引起的二尖瓣反流 , 并有助于与室间隔穿孔的鉴别 。对所有乳头肌断裂的病人均应考虑早期手术 , 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 , 虽然内科用血管扩张剂、利尿药加IABP可稳定病情 , 但改善常是暂时性的 。手术方式是二尖瓣成形或瓣膜置换术 。
(4)室间隔穿孔和心室游离壁破裂:
①室间隔穿孔:室间隔穿孔是AMI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 其发生率约为1%~2% 。穿孔部位常在间隔肌部 , 靠近心尖区并累及左心室壁 。室间隔穿孔后即发生心室水平左至右的分流 , 分流量与穿孔面积成正比 。穿孔多发生于AMI后第1周内 , 可在有AMI或无AMI症状的情况下发病 , 患者常突感胸痛加重、心悸、气促或不能平卧 , 约5%的患者迅速出现严重心衰以致心源性休克 。查体可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闻及新的全收缩期杂音 , 半数可伴有震颤 , 常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及休克表现 。
超声心动图检查不但可明确诊断穿孔大小及部位 , 测定各心腔扩张程度、二尖瓣异常活动 , 还可发现有无室壁瘤形成 , 测定心脏功能等 。左室造影可明确穿孔部位、大小、分流量 , 并可鉴别是否存在室壁瘤和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程度等 , 为CABG创造条件 。
室间隔穿孔预后较差 , 一般保守治疗病死率超过80% 。对分流量大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 应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 , 立即给予IABP支持治疗 , 并迅速行急诊外科修补术 。对分流量小、病情稳定的患者 , 可尽可能延期至4~6周后再行择期手术治疗 , 此时病人处于稳定期 , 穿孔边缘也已充分纤维化 , 易于直接缝合或补片 。室间隔修补术通常与CABG一起进行 。
②心室游离壁破裂:心室游离壁破裂是AMI少见但极严重的并发症 , 占AMI住院期病死率的10%以上 。它在临床上具有如下特征:常发生在老年病人 , 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高血压患者比血压正常者常见;左室破裂发生率高于右室7倍;通常累及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终末血供区域的心肌 , 即左室前壁或侧壁;其发生与相对大面积的透壁性MI有关 , 梗死面积至少占左室心肌的20%;多见于MI起病后的1~4天;最常见的病因是心室壁局部撕裂或夹层血肿穿破到心肌坏死区;通常发生在梗死范围扩大前 , 在心肌坏死软化区 , 有心肌变薄 , 心腔不成比例地扩张;很少发生在梗死区的中心部位 , 通常发生在正常心肌与梗死组织交界处;很少发生在增厚的心肌部位或有广泛侧支循环血管的区域;最常发生在无MI史的病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