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销量后,特斯拉卷向自动驾驶( 三 )


另外 , 为了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 2020年9月 , 特斯拉就已经宣布开发出一款高度为80mm , 直径为46mm的4680无极耳电池 。
在2021年10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 , 特斯拉表示 , 预计2022年将交付4680电池的汽车 。 不过 , 这个消息并不意味着与供应商“分道扬镳” 。 “我们打算增加 , 而不是减少对松下、LG 化学和宁德时代的电池购买 。 ”马斯克在推文上表示 , 希望与现有供应商合作增加4680电池产量 。
据外媒报道 , 松下或将是特斯拉4680电池的供应商 , 并已经计划投资建设相关产线 , 最快2023年为特斯拉供货 。 此外 , 有消息称 , LG或也将成为4680电池供应商 。
宝马财务总监尼古拉斯·彼得曾表示 , 宝马不选择自建电池工厂的原因 , 是不知道未来5-10年哪些技术将被应用于电池中 。
一旦特斯拉正式进入电池行业 , 不仅要加大响应的研发投入 , 还要面临选错技术路径带来的风险 。 所以 , 自研+供应链代工的方式更为稳健 。
值得一提的是 , 特斯拉在储能领域已有具体的业务开展并实现了营收 , 马斯克也曾表示储能将是增长超过汽车的行业 , 电池特别是电芯方面的研究可以助力储能业务发展 。
瑞士信贷分析师Dan Levy表示 , 包括产能增加、毛利率、新电池和生产计划在内的四大因素 , 将影响特斯拉股票未来的增长轨迹 。 但尽管Levy对特斯拉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 但他仍将特斯拉的股票评级为“持有” , 因为他认为其被高估了 。 截止发文前 , 该股过去12个月的市盈率 (P/E)为325.37 。
但电动汽车毕竟是一个神仙打架的市场 。
美银研究团队最近一份报告指出 , 即使电动汽车的销量从2021年的100万辆 , 到2024年跃升至300万辆 ,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也将从2021年的69% , 到2024年下降至19% 。
以价换量终将过去
自动驾驶成核心竞争力
新能源车的渗透力正在加强 。 2021年 , 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同比上涨近160% , 1-12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则为14.8% , 12月的渗透率甚至达到了22.8% 。
小理蔚在销量上也增长明显 , 小鹏更是以近3倍的增长改写了“三剑客”的销量排名 , 其销量也到10万辆关口 。

百万销量后,特斯拉卷向自动驾驶

文章图片
图7/5

就像特斯拉的路径 , 规模化渐入佳境 , 产品创新体验就被提上日程——自动驾驶正在成为行业下一波争夺的高地 。
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 , 第一轮造车新势力主要是从电动化切入 , 凭借鲜明精准的定位 , 重视用户体验以及重视软硬件能力开发 , 小理蔚阶段性胜出成为当前头部的造车新势力 。 但第二轮造车新势力的竞争核心已由电动化转向了智能化 , 单纯造一辆用电的车已没那么困难 , 软件定义汽车的表现更加突出 。
在汽车智能化方面 , 国产汽车新势力的表现也较为突出 。 据报道 , 小蔚理均在其新产品的上市计划中预埋了可用于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雷达和芯片 。
近期 , 第二梯队的造车新势力也纷纷加强智能化 。 1月26日 , 刚刚完成4亿美元融资的集度汽车表示将加大对于高级别自动驾驶、智慧座舱、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尖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 被传将赴港上市的哪吒汽车 , 在2021年6月表示 , 将“饱和式投入千人工程百亿注入”以提高自动驾驶能力 。
由于自动驾驶在中国发展如火如荼 , 汽车新势力及传统车企在这以赛点上或许能与特斯拉打个平手、甚至有希望超越 。
另一边 , 传统车企虽然在销量上一直领先且“爆款”不断 , 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 , 不少传统车企都是靠没什么智能化进度水平的低价小型新能源车 , 即便是在传统车企中表现较好的比亚迪 , 智能化也相对造车新势力较为缓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