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社交礼仪与口才心得体会(11)


目光和蔼真挚地投射,充分地让对方感到你的尊重、宽容和教养有素 。
人们赞美蒙娜丽莎的微笑,说她具有永恒的魅力 。那么,她的魅力究竟在哪儿?丰满的前胸,圆润的下巴,飘逸的头发,还是一再被称道的欲开欲合的嘴角?其实,蒙塔丽莎微笑的魅力,关键在于那双似喜非喜、似嗔非嗔的眼睛 。那里流露出来的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亲切感,让人感到愉悦 。蒙塔丽莎毕竟只是一张画 。她永远不会开口,谁也不能知道她会说些什么 。然而,她的微笑,她的眼神和表情却一直在不停地“说话” 。

口才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社交礼仪与口才心得体会

文章插图

12:社交口才中的“问”与“答”
◎ 适时反问的技巧
反问,即反过来问,答者变成问者 。在交谈中,巧于反问,可以平中出奇,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
常见的反问类型有下面几种 。
(一)机智型反问
考虑交谈情境和对象,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问对方,机智巧妙地表达反问者的观点、态度和倾向 。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和人》首次公演,获得成功 。结束时,肖伯纳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意 。这时有一个人喊道:“肖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肖伯纳彬彬有礼地回答说:“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那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吗?我们能禁止这剧本的演出吗?”肖伯纳的反问,引起全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
(二)幽默型反问
有一位妈妈和儿子对话 。妈妈:“你要哪个苹果?”儿子:“我要大的 。”“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 。”“妈妈,懂礼貌就得撒谎吗?”儿子在反问中,把礼貌与撒谎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事情扯在一起,既令人发笑,又令人有所领悟 。
(三)讽刺性反问
有这样一则故事:地主在半夜催长工说:“天亮了,还不起来干活?”长工说:“等我捉了虱子去 。”地主说:“天这么黑,能看见虱子吗?”长工说:“天这么黑,能看见干活吗?”长工的反问,迫使地主处于自打耳光的窘境 。
(四)肯定型反问
答问者以反问的语句直接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这种反问比正面回答更有力 。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守天下难不难?”侍中魏徵回答说:“非常难 。”李世民说:“我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又听从你们的批评意见,守天下还难吗?”魏徵说:“古代的帝王,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注意用人和听从意见,一旦打下天下,只图安乐,不喜欢别人提意见,导致亡国 。所以,圣人说:‘居安思危’,指的就是这个,能说守天下不难吗?”
(五)疑问型反问
直接而公开地表示反问者观点、倾向,以证明、推理、辩驳、抒情等手法对事物发表议论、评判 。
1997年11月10日,《工人日报》以《这是一个什么会》为标题,披露了在宁波某招待所召开的某会议的内容 。从日程上看,为期五天的会议,只有半天安排正事,其余都是游览 。作者问道:“国家三令五申不许借开会之机游玩,为什么仍会有这种不知被报纸披露过多少次的怪事呢?”
(六)抒情型反问
这是揉进反问者情绪和感情倾向的反问形式 。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钗见他(宝玉)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登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笑呢 。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儿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一瞧,原来是个呆雁 。”薛宝钗道:“呆雁在哪里呢?我也瞧瞧 。”林黛玉笑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 。”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唉哟了一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